昨午從二姊手取得剛寄來的 SLAM no.142,想也不想便把它翻轉看一看,原因是我以為沒有被郵遞地址遮蓋着的一面是書底廣告,於是立刻往另一面偷看,誰知這下我被 SLAM 作弄了!
當我發現手上拿着的像極 HEAT 的 6 號球衣時,我不禁笑着跟姊姊說:「果然是我愛的 SLAM,這叫我怎能不買它呢?」沒有解話我二姊又如何明白我的驚喜呢?結果她轉身便走,剩我一個獨自傻笑。
SLAM 雖為月刊,但一年只有十期,分別少了八月及十一月出版的期數。而今年最哄動的 “Decision” 發生在七月初,當時 SLAM no.141 已準備好發賣,所以若要從 SLAM 上看到關於 LBJ 把他的才能帶到 South Beach 的文章,便要等上兩個月,即完全過氣的時候。
為此我一直在想,SLAM 到其時會如何作封面?說到底 LBJ 轉投 Miami 始終是這個 offseason 最重的戲碼,不以此作主題委實是說不過去的。但當全世界的籃球封面都放上 “SuperFriends”時,絕不跟風的 SLAM 不玩點新意的話就如投降一樣,有負籃球雜誌的先驅者之名。尤其 SLAM 自出版以來,所作的封面都是享負盛名的,有興趣可參閱
SLAM ONLINE 的 Cover Archives 。
或許普通球迷在報攤上看過這期封面也會感到驚訝,因為會想球星跑到哪裡去了呢?而有買籃球雜誌習慣的更是感到震驚,買書這麼多年,從未買過一本只得雜誌名稱及數字的,卻會讓你想到有球星存在。這種震撼雖然僅對小部分人有效,但別忘了幾年後,很多人會認為它是個經典,甚至乎有人仿傚。
把膠袋拆下後,翻到裡頁原來另有乾坤,就是普通不過的次封面。接下來讀過 THE SIXTH MAN(編者話)後,覺得這是命中註定的巧合,皆因這特別的封面算是「有心插柳」。若果 SLAM 不是比人遲,它可能直接用着那個次封面便算了,可是 adidas 想在季前不久的九月宣布及宣傳來季的「革命性」新球衣,不惜「包起」SLAM 的封面及封底。
這時候有兩點值得特別一提,一是 adidas 選 SLAM 的理由,二是「包起」的商業意味。先說 SLAM 為何得到 Adidas 眷顧,縱觀我所認知的美國籃球雜誌,除了 DIME 較接近 SLAM 的讀者群外,其它出名的都傾向官腔,而買那些的讀者們相對是年長一點的,他們買球衣的取態不太受廣告左右。至於 DIME,雖說是定位較接近 SLAM,可若掀過雜誌本身,其排版設計根本不能與 SLAM 相比,因此年青的或是比較「野仔」的都會選 SLAM。換句話說,SLAM 一來擁有 adidas 想要的目標顧客,二來因它是「一哥」讀者為數不少,故此 adidas 跟這種敢冒險創新的雜誌合作推銷創新技術,是必然選擇。
至於「包起」概念其實不新鮮,皆因 nike 就早已做過,而且很徹底。還記得當年 Redeem Team 要到北京奧運重奪光輝前,nike 做了非常聰明的決定——獨家贊助,給 SLAM 辦一本前所未有的特刊!結果這本值得球迷收藏的刊物,完全沒有對家品牌產品的縱影,可說是 nike 的高明,難怪今年趁世錦賽添食一次。至於 adidas 今次包封面這手法,雖然在香港屢見不鮮,甚至乎要厭惡,可我認為構思封面的人應記一功,因為這不是 Hard Sell,而是 Good Design 。可預見在未來兩三年各籃球雜誌或許有更多這樣的「封面資產變賣」呢,可是要配合創意則不是容易。補充一下,依我觀察,台灣的籃球雜誌似乎早就有「封面廣告」了,只可惜就只是利用品牌代言人的廣告當封面而已,沒有「包起」般有趣。
雖然以上好像為 SLAM 說了很多好說話,活像 SLAM 的「死忠」,事實卻不然。歷上十數年的雜誌,不免有總編更替,風格變更等情況。而我比較不滿的改變是雜誌厚度每況愈下,近幾年設計風格偏向安穩,專訪的設計也失色不少。對我而言 SLAM 的排版設計是僅次於封面的重要靈魂,也是何以把別刊比下去的原因,因此我有時不禁取出舊號的來緬懷一番。不過,唯一不變的是 SLAM 本身的態度及精神,只要一日未變,我就期待着它帶給我的驚喜。
其實除了我所收到的這個封面外,還有另外一個可供選購,
想看請到 SLAM ONLINE 。